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美好明光 > 民间艺术

丰收锣鼓

发布日期:2018-06-14 14:54来源: 明光市旅游局作者:旅游局审核人: 阅读次数:背景颜色:


“丰收锣鼓”,俗名“小五番”,明末清初时期,由于战乱,它的第一代传承人程开学的父亲(姓名、生卒不详)从老家陕甘一带迁徙到安徽明光紫阳落户务农。迁徙途上,因为乞讨要饭,程老前辈就凭着曾在戏班子里当鼓乐手时掌握的锣鼓技艺沿途演艺。安顿以后,就凭着自己的记忆和技艺,整理出一套鼓谱,起名“小五番”。

“小五番”一出现,就较受当地百姓的喜爱,因为它与其他锣鼓的演奏有很大的区别:一、它有一套有规律的锣鼓节奏,喜庆、欢快、激扬。鼓谱分五番,既可连续演奏,亦可分番独奏。灵活巧妙。二、它的表现力不局限于当地的习俗表现,而是带有粗犷豪放的陕甘风味,让人闻听,精神为之一振。三、它不仅以“奏”取胜,而且还有“演”,雄壮的雁型八字阵,威风气派,灵活的穿插、翻滚、跳跃,加上灵巧多变的锣鼓击打恣态,让人目不暇接。

解放后,“小五番”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(文革时期曾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,都受到过冲击),它的谱系有了增加和改进,由“小五番”到“大五番”再到“十番”,并在演奏中增加了“小抽”、“大抽”作为节奏、情绪转换的“指挥语言”。

在农村,每逢喜庆节假日,村民们首推的庆祝形式就是“小五番”,尤其是春节期间,“小五番”被邀走乡窜镇,巡回表演。可以说已经具有了品牌效应。由于它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极易激起观众情绪欢快的演奏风格,早在解放前,它就在太平、柳巷、古沛、女山湖以及安徽的五河、江苏的盱眙、泗洪一带传播开来。但其正宗根基仍是明光市潘村镇紫阳乡南刘村的程家班。2004年,“小五番”参加明光市春节花灯汇演,荣获大奖,随定名为“丰收锣鼓”。

“丰收锣鼓”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在两个方面,一是它的鼓谱结构严谨,段落有致。以番为节段,从“五番”到“十番”,每番既可独奏,也可多番连奏。鼓谱中设计的“小抽”、“大抽”,在整个演奏中,能出神入化,起到画龙点睛的独特的魅力作用。二是演出时讲究表演场面,不仅摆出壮阔的八字大雁阵,且演奏员个人也具有相当的表演能力,不仅演奏时可高敲低擂,前击后打,也可互相对击、交叉、移动、翻转。形体动作流畅舒展。“奏”、“演”时,既具黄土高原的粗犷豪放之情,又有绿野江淮的诗情画意之境。妙不可言,美不胜收。

“丰收锣鼓”扎根于民间,代代相传,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,不仅没有退化,反而得以发扬光大并流传分布于众多地区,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。

2008年春节,“丰收锣鼓”代表明光市参加滁州市第三届“醉翁亭”民间花灯表演大赛,获金奖。2009年,“丰收锣鼓又代表江淮儿女参加了第二届全国农歌会开幕式表演。

 


分享到:
主办:明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:bte365娱乐城网站网站地图
电话:0550-8021202电子邮件:mgszf@126.com皖ICP备10002527号技术支持:龙讯科技
皖公网安备 34118202000145号网站标识码:3411820020